新闻资讯
庆祝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 | 长沙矿冶院:奋笔书写“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科技答卷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中国五矿重要科技创新力量的长沙矿冶院锚定“矿产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队,战新产业孵化培育引领者”的战略定位,服务国家战略更加高效、服务集团战略更加深入、支撑行业发展更加有力。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等方面,长沙矿冶院以创新为笔,奋笔书写了一份“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科技答卷。
奋进征程:峥嵘岁月,初心如磐
矿业是一切工业的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的中国,把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提到了重要位置。1955年,长沙矿冶院应新中国工业建设之需诞生。在“开发矿业”的时代号召下,一群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跟随着我国杰出冶金学家周行健先生的脚步,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开荒填土,筹建长沙矿冶研究院。
从筚路蓝缕创业,到转制改企探索,再到融入中国五矿腾飞,长沙矿冶院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同命运,紧扣国家发展的脉搏,每一步都夯实着资源保障的基础,每一步都淬炼着矿业报国的初心。
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里,长沙矿冶院曾先后归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冶金工业部、国家冶金工业局、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国资委,在冶金矿业和新材料科技领域创造了诸多辉煌。2009年,经报国务院批准,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五矿全资子企业。七十载砥砺奋进,几代人薪火相传。全体矿冶干部职工用奋斗谱写出了一曲激昂奋进的矿业奋进之歌。
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坐标系中锚定方向。长沙矿冶院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所需、行业所趋,将科研攻关与国家资源安全保障紧密相连。从成功突破鞍山式铁矿“提铁降杂”技术难题,打破国外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到彻底攻克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北矿南冶”这一困扰全球冶金界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级难题;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全国十大科技成就”的包头白云鄂博大型多金属矿选矿工艺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到获“2018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入选“湖湘创新七大名片”,奠定我国深海采矿技术发展里程碑的“鲲龙500”海底集矿车项目。这些成就无不在用科技创新诠释着矿冶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勇攀高峰。长沙矿冶院以“躲不开、绕不过”的攻坚精神开辟新局。从参与“两弹一星”共和国铸剑工程,到助力集团公司获取7.27万平方公里国际海底矿区,推动深海采矿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方阵,完成从陆地到海洋、从单体到系统的飞跃;从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到孵化金瑞科技等多家上市企业,无不体现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责任和担当。
在传承与创新的接力中践行使命。每个奋斗者拼搏的汗水,都汇聚在长沙矿冶院辉煌的历史长河里。余永富院士扎根选矿科研一线50年,攻克低品位磁铁矿和赤铁矿选矿难题;刘宝琛院士创立随机介质理论,成功解决了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开采的技术难题;马荣骏院士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靠算盘计算出萃取工艺的最佳参数,展现了“土法上马”的创新智慧……一代又一代矿冶人用青春和热血生动诠释了“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精神内涵。
70年来,长沙矿冶院累计获得197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52项,省部级奖励516项。构建了包括“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32个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引领:聚焦主业 提升能力
“十四五”期间,长沙矿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国五矿科技创新“五个聚焦”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强担当,聚焦主责主业,全力以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央企“科改示范企业”2022年度专项考核中获评“优秀”,并荣获集团公司“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秀企业”、2023年度“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和“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一)聚焦主责主业,核心功能不断增强
“十四五”期间,长沙矿冶院围绕集团公司“五大行动计划”,聚焦资源科技、战新产业发展,持续构建“资源环保、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平台建设与运营服务”等五大业务板块体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金属矿产资源保障、战新产业培育的引领与枢纽作用的功能定位。
一是持续围绕资源环保、深海矿产开发及智能制造等业务领域,开展选冶工程、特色装备、高效药剂、智能控制等方面技术攻关,工程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不断提升。
在资源环保领域,开发出世界领先的复杂难选铁矿闪速磁化焙烧、铜铅锌多金属矿高效分选、锂钴镍能源金属绿色提取与循环再生、钨钼铋协同回收、石墨低温高效富集等特色技术体系;“超大规模微细粒复杂难选红磁混合铁矿选矿技术开发及工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世界唯一的工业化“高效综合回收高钙萤石技术”每年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浓缩输送与充填业务连续四年新签合同破亿元,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一条5000米以上高海拔、高寒、高落差铜精矿矿浆管道输送工程;总承包的水口山康家湾矿选矿技改工程,获2024年度有色金属工业优质工程。
在深海采矿战略新兴领域,成功实施了中国首次1000米级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一输送一甲板脱水联动海试;完成中国首套500米级深海采矿智能化混输装备系统海上试验;自主研制的非连续采矿系统通过100米级海试验证;水下精准对接装置通过1000米级海试验证;成功实现世界首次双矿车海底协同作业;自主研制的富集系统和丰度评估系统完成5200米海上试验;自主研制出世界最大产能的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成功完成1000米级海试验证;牵头组织实施了4次中国五矿集团多金属结核矿区资源与环境调查任务,扩大了集团公司多金属结核探明资源量,完善了环境基线数据;中国首份、世界第五份《深海采矿环境影响声明》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
在智能制造领域,高压水射流喷丸绿色除鳞成套装备凭借绿色环保与高效性能,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其核心专利更荣获2022年中国专利金奖,成为行业技术标杆;自主研发的第四代立磨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已广泛应用于金银矿、铜矿等金属矿及石墨矿、高岭土等非金属矿的再磨和细磨环节;自主研发的磁选机、电选机、钟罩炉、真空炉、辊道窑等拳头产品,通过不断技术升级,为全球矿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长沙矿冶院方案”。
二是持续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有关特色高端装备等业务领域,大力开展战新产业孵化培育。聚焦电池回收全产业链发展,率先构建了电池“回收-梯次储能-再生利用”全流程业务体系,建成国内首个第三方退役电池回收平台与首条免拆解动力电池有价金属回收工业示范线,树立了绿色循环行业标杆。在产业孵化方面,成功培育云储循环、锂汇通等 20 余家创新企业;子公司贵州金瑞则占据全球高纯锰材料市场龙头地位;石墨烯、固态电解质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下一代动力电池商业化应用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助力我国新能源产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三是全面完成麓山科创园建设,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平台建设与运营服务的业务发展模式。麓山科创园与麓谷科技产业园运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分析检验检测业务规模不断壮大,获批为广期所首批四家碳酸锂期货交割质检机构之一,实现大宗商品检测业务的快速增长。
(二)深化协同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服务集团发展战略。深入服务集团发展战略。积极践行集团公司“打造千亿内部市场”战略,组织开展“十四五”集团公司冶金矿山企业技术梳理,与集团直管企业及其子公司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一批内部协同业务快速增长。
二是主动服务行业发展。面向国内外重大资源基地、新能源行业等外部市场,与包钢、鞍钢、攀钢、本钢、昆钢、酒钢、金川等重点资源基地开展深度合作,针对行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关键共性问题和“卡脖子”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及工程转化,突破一系列选冶关键技术,支撑国家、行业金属矿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走出去”战略。与全球矿产资源开发战略需求相适应,不断深化与澳大利亚、秘鲁、刚果(金)、南非等海外矿山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全面升级与五矿国际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组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联合实验室”。
(三)科技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一是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培育取得突破。长沙矿冶院是全国首家贯通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资源再生”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企业,承接了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再生资源回收“1+N”体系建设以及“9+6”战新产业电池回收专项任务。梯次储能方面,2022年成立湖南云储循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立足退役电池安全高值循环利用,创新“经营性租赁+EMC”商业模式,业务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再生利用方面,建成了国内首条免放电安全破碎的废旧电池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并在多家领军企业成功推广应用。
二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硅负极材料技术承担了国资委“1025”专项和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新产品迭代技术突破,突破日韩技术封锁;固态电解质技术突破了液相纳米析晶、多元素协同掺杂等关键核心技术,获得了低成本、高稳定性、宽电化学窗口、高离子电导率的超细纳米固态电解质材料,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光伏组件回收系统构建高效、绿色的回收处理工艺体系与成套装备解决方案,为我国退役光伏组件回收产业的孵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石墨烯制备关键技术,有效降低石墨烯生产成本30%以上,产品性能达到行业前列水平。
三是锰基新材料产业持续转型升级。贵州金瑞通过产业转型,继续占据全球高纯锰材料市场龙头地位,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深化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矿冶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推进员工跟投、持股等中长期激励和约束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机制创新。2019年,集团公司批复开展首批6个双创试点项目,通过“技术入股+现金出资”的方式,建立了核心骨干人员跟投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创新创业合伙人机制。经过5年发展,6个双创项目形成4家注册制控股子公司和1家直属单位,盈利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为长沙矿冶院业务发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找准方位 勇毅前行
面对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资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以及人工智能重塑科研范式的时代变革,长沙矿冶院将继续坚守“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初心使命,牢牢锚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队、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引领者”的战略定位,以建设国际知名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为目标,全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发展和行业进步贡献矿冶智慧。
一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彰显央企责任担当。面向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战略部署和“双碳”目标,以构建“陆海统筹,矿产—材料—储能”一体化创新链为核心,着力实现深海开发国际领先、陆地资源高值化利用、能源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
二是支撑集团公司主业发展,强化技术引领效能。聚焦集团公司金属矿业核心主业,构建“技术研究-工程设计-药剂开发-装备制造”全链条业务模式,与集团内企业协同发展。通过“三化”转型推动大型装备、绿色药剂等成果转化,打造行业标杆。
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系统构建“战略引领-平台支撑-能级跃升-攻关突破”的创新体系。聚焦科技研发平台建设,试点科创平台实体化运行机制,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分选与循环利用研究中心;聚焦平台研发能级提升,推进研发范式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科技情报系统,部署企业“数字化大脑”,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字驱动”的跨越;聚焦重大技术难题攻关,重点突破矿业大模型、6000米级深海采矿全流程技术、低成本固态电池材料等“卡脖子”难题,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四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
坚定践行“专业化引领、实业化落地”的自主创新之路,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创新链与“技术-产品-工程”一体化经营模式。力争到“十五五”末,矿用药剂业务规模跻身全国首位、支撑集团公司成为国内首个深海采矿商业化企业、固态电解质材料产能跃居全国前三,以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科改示范”新标杆。以系统性改革思维为引领,推动业务、人才、机制全方位变革升级。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现代化人才管理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全流程、全主体激励政策,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科改”样板。
在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之际,长沙矿冶院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力争为集团公司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提供科技支撑,作出新的贡献。
联系方式
0731-88657089(业务)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66号
微信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备案号:湘ICP备11013346号-3